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—— 这句北齐谚语穿越千年,至今仍在警示世人:当强权挥舞战刀,遭殃的永远是无辜百姓。2025 年 9 月 5 日,美国白宫上演了一场荒诞戏码:特朗普签署行政令,将 “国防部” 更名为 “战争部”,国防部长赫格塞思随即以 “战争部长” 自居,宣称要 “让美国重新以胜利为荣”。消息一出,全球舆论哗然 —— 当一个国家堂而皇之地将 “战争” 刻入国家机器的名字,这究竟是 “亮剑” 还是 “玩火”?
一、改名背后的 “皇帝新衣”在华盛顿的官僚机器里,改名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。1789 年美国设立 “战争部” 时,这个名字确实代表着新生国家的拓荒精神;但 1949 年杜鲁门将其更名为 “国防部”,正是为了向世界传递 “避免战争” 的决心。如今特朗普政府逆势而动,表面上是为了 “重塑军队进攻性”,实则暴露了其黔驴技穷的焦虑。
赫格塞思在福克斯新闻上振振有词:“一战二战我们靠战争部赢了,现在该找回这种精神。” 可他忘了,当年美国参战是为了反法西斯,而如今美军在叙利亚、也门的行动,早已被国际刑事法院列为 “战争罪嫌疑”。更讽刺的是,改名需更换全球军事基地的徽章、信纸,预估耗资数十亿美元,民主党参议员安迪・金直言:“这些钱不如给退伍军人买假肢。”
展开剩余58%二、“战争思维” 的历史轮回翻开美国历史,“好战基因” 从未消失。19 世纪的 “昭昭天命” 让美国吞并半个墨西哥,20 世纪的 “门罗主义” 把拉美当后院,21 世纪的 “反恐战争” 更是让阿富汗、伊拉克生灵涂炭。如今特朗普政府变本加厉,2025 财年国防预算逼近 9000 亿美元,占全球军费总额的 40%,甚至超过紧随其后 9 个国家的总和。
这种穷兵黩武的后果,普通士兵最清楚。驻日美军基地的二等兵杰克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:“我们在这里不是保卫国家,而是给政客的选票站岗。” 他不知道,美国国防部刚删除了硫磺岛战役英雄艾拉・海耶斯的纪念页面 —— 这位印第安士兵的事迹,曾是美军 “多元包容” 的象征。
三、玩火者必自焚的现实隐喻在加拉加斯的街头,一幅涂鸦耐人寻味:“美国的战争部长,该看看自己的战争账单。” 据布朗大学统计,2001 年以来美国海外战争已造成 92.9 万人死亡,其中 80% 是平民,战争支出超过 6 万亿美元,相当于每天烧掉 8200 万美元。更荒诞的是,美国一边在阿富汗投入 1450 亿美元 “重建”,一边放任罂粟种植占全球 80%。
这种 “战争经济” 正在反噬美国自身。弗吉尼亚州的钢铁工人汤姆失业后,不得不去五角大楼当清洁工,他说:“工厂倒闭是因为政府把钱都砸在导弹上,现在我打扫厕所时,看见那些将军们西装革履讨论怎么花更多钱。” 与此同时,美国国内贫富差距创 1929 年以来新高,35 万亿美元国债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。
加勒比海的浪花依旧拍打着海岸,但华盛顿的政客们似乎听不见民间的叹息。当赫格塞思们在电视上高谈 “战争荣耀” 时,乌克兰难民的哭声、也门儿童的葬礼、美国底层民众的呻吟,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:战争从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,而是苦难的开始。就像街头诗人写的:“要面包,不要导弹;要和平,不要战争部长。”
或许历史终将证明,特朗普政府的 “战争部” 改名,不过是帝国衰落前的最后一次虚张声势。当 “战争” 成为国家图腾,当 “胜利” 沦为政治口号,美国正一步步走向自己挖的深渊。毕竟,在这个全球化时代,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—— 城门失火,终将殃及我们每一个人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