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907年6月,权倾朝野的朱全忠正式改名为朱晃,以彰显其新朝气象。他逼迫唐哀帝禅让的方式,在开封建立了后梁政权,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。当时,盘踞浙江的钱镠、割据福建的王审知、统治湖南的马殷以及岭南的刘隐等地方势力,都纷纷向后梁政权俯首称臣。然而令人费解的是,已经称霸中原的朱温却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,特别是对富庶的江南地区始终按兵不动,反而长期与盘踞河东的李克用之子李存勖陷入苦战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?原来,朱温曾经在征讨江南时遭遇过一场惨痛的失败,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他的战略布局。
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更早的889年。当时朱温刚刚消灭了劲敌秦宗权,便将战略重心转向东部地区,与盘踞兖州的朱瑄、朱瑾兄弟以及徐州节度使时溥展开激烈争夺。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,到897年,朱温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。他麾下最得力的将领庞师古率军攻陷郓州,而另一位大将葛从周则趁虚而入夺取兖州。面对朱温强大的军事压力,淄青节度使王师范不得不选择归顺。至此,朱温完全控制了东部地区,他的目光自然投向了更为富庶的江淮流域。
展开剩余64%当时割据江淮的是杨行密,此人绝非等闲之辈。他在短短数年间就牢牢掌控了江淮地区,后来又收编了朱瑾率领的精锐骑兵,军事实力大增。为了彻底消灭这个劲敌,朱温调集重兵,兵分两路展开进攻。东路军由庞师古统领,率领徐、宿、宋、滑四州精锐从清口出击;西路军则由葛从周指挥,率领兖、郓、曹、濮四州军队攻打寿州。朱温本人则坐镇宿州,作为两路大军的战略预备队。
在这次军事行动中,东路军兵力高达七万之众,是此次南征的主力部队。主帅庞师古是朱温最倚重的将领,跟随朱温南征北战多年,立下赫赫战功。史书记载他攻滁州,破天长,下高邮,沿淮转战,所至克捷,在平定山东的战役中更是战功卓著,先是攻下徐州,斩时溥首以献,接着又统诸军伐郓,拔之,擒其帅朱瑄以献。如此战功累累的将领,自然深得朱温信任,因此这次南征的重任又落在了他的肩上。
然而就是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,却在关键时刻犯下了致命错误。庞师古率领大军抵达清口后,竟然将营地设在了一处低洼之地。这在兵法上属于绝地,极易遭受水攻。有部将建议移营,却遭到庞师古的严词拒绝。他固执地认为,没有朱温的直接命令,就不应该擅自改变部署。就在此时,杨行密与朱瑾已率领三万精锐抵达楚州。朱瑾派人暗中堵截淮河上游,准备实施水攻之计。有细心的士兵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,庞师古却认为这是扰乱军心,竟将报信者处死。大难临头之际,这位主帅却浑然不觉,还效仿东晋名相谢安,整日与人下棋作乐。
同年十一月,战局急转直下。朱瑾亲率五千精锐骑兵悄悄渡过淮河,并打着汴军的旗帜直扑庞师古中军。仓促应战的汴军阵脚大乱,恰在此时,淮河上游的堤坝被掘开,汹涌的洪水奔腾而下。淮水大至,汴军殊骇乱的惨状可想而知。杨行密抓住战机全线出击,结果汴军大败,斩师古及将士首万余级,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西路的葛从周也损失惨重,被迫撤退。这场清口之战的惨败,让朱温元气大伤,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南下。而杨行密则借此战稳固了在江淮的统治,为后来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