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7月5日,清晨时分,金沙日伪警备队监狱内。
在东北角的牢房门口,送饭的看守将食物递给牢内的囚犯后,突然高声问道:“你们当中,谁是宋军?”
其中一名穿着单薄、头发凌乱,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男子站了出来。正是《南通报》的记者宋军,因为在报刊上积极宣传抗日思想,最终被日伪军抓进了监狱。
“我就是。”
尽管身负重伤,遍体鳞伤,宋军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从容,他站直身躯,冷静地答道。
“哦,”看守上下打量了一番宋军,眼中闪过一丝不屑,带着戏谑的口气说道,“你就是宋军?那提前告诉你,今天送完这一顿饭,明天你就不再有饭吃了。”
展开剩余78%说完,看守转身离去,牢房里顿时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。所有囚犯都放下了手中的饭碗,凝视着站在门口的宋军。大家心知肚明,敌人很可能已经决定要对宋军下毒手。
沉默笼罩了整个牢房。
囚犯们望着宋军的背影,想安慰他几句,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。这里的每一个人,都是一些心怀热血的爱国者,因为他们不愿屈服于侵略者,才被关进了这座囚笼。然而,在这些人当中,有一位例外——徐文惠。
徐文惠并非抗日者,而是一位普通的村民。他之所以被抓进监狱,完全是因为一场意外。
两天前的夜晚,徐文惠在自家门口铺好凉席准备纳凉。刚躺下没多久,一队日伪军匆匆经过。那时,一名日军军官见到徐文惠神色慌张,便指着他大声喝道:“你是新四军!”
毫无缘由地,徐文惠被几名日伪军捆绑,连夜押送至金沙日伪警备队,遭到毒打后被投入牢房。身陷囹圄,徐文惠心情郁结,整日孤独地蜷缩在墙角,不与他人交流,只能无奈叹息。
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就在气氛最为沉闷的时刻,徐文惠竟然打破了沉默。
“其实,也不是没有办法,只要找到一根铁钉,我们就能逃出去。”
徐文惠突然站起身来,走到宋军身后,低声在众人耳边说道。
“逃出去?”众人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渴望,但随即他们环顾四周,却不得不失望地咬紧嘴唇——牢房内空空如也,哪里会有半根铁钉?
正当大家再次感到无望时,靠近牢房窗口的一个囚犯突然指向窗外的铁丝网,低声说道:“没有铁钉,我们可以掰断一根铁丝,试试看能不能用。”
众人纷纷点头,虽然不是理想的选择,但在这种情况下,只能尽力而为。大家齐心协力,终于折断了一根铁丝。徐文惠拿起铁丝,一端磨尖,另一端打折成一个小小的钩子,制作成了一种简易的工具。
接下来,大家商议好了逃脱计划:一名囚犯负责放风,其他人则分作两组,站在徐文惠的身旁为他遮掩。徐文惠背对牢房,用铁丝小心地撬开西北角的地板。经过一番艰难的操作,他终于发现,墙角处有一块砖头被潮湿侵蚀,显得松动。于是,他开始用铁丝细心地拨动和勾拉。
尽管看守多次巡逻,但由于监狱的封闭性和他们的隐秘操作,始终没有察觉到异常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直到接近午夜,墙角的砖终于被挖开了。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砖洞后竟然是一个夹墙,里面还藏着砖块。大家知道,脱身的路还没有完全打开。此时,他们已没有其他选择,便继续拆除那一块块砖块,直到下半夜,终于勉强挖出了一个足以容身的洞口。
徐文惠小心地走到洞口,探头望了望外面,发现夜已经深了,外面的看守因困倦而沉沉入睡。这个机会来得正是时候。
他趁机蹬开夹墙的外层,外面的世界显现出来。杂草丛生的土地将砖石的倒塌声悄然吞噬,众人终于看到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通道。
“走!”徐文惠低声命令,率先钻了出去,随后是宋军等人,他们依次跟着徐文惠,顺利脱离了牢房。
此时,监牢院内一片寂静,周围的环境相对偏僻,牢房后便是坚固的围墙。徐文惠带领大家悄无声息地靠近墙根,低声说道:“你们踩着我上去。”
随即,大家一个接一个踩着徐文惠的肩膀越过了围墙。最后一个上去的是宋军,他伸手拉着徐文惠翻过了墙头。
当晚,众人成功逃离了监牢,在夜色的掩护下,沿着沟壑一路狂奔,最终顺利脱离了险境。
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,涌现出了无数草根英雄,他们在黑暗中崛起,虽然这些故事大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,但他们所做出的英勇之举,依然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角。
感谢大家阅读,我是青史如烟,专注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。本文为《革命珍闻录》第247篇,欢迎大家关注并浏览往期内容。希望大家能够评论、转发,传递更多正能量,谢谢大家。
参考资料:《南通文史资料》,徐文惠口述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合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